规模小、污染大,能源消耗多、财税贡献少,这些向来是民营企业被诟病的“软肋”,但民营企业东岳集团,不仅是全市“20家功勋企业”第二名,董事长张建宏还是20名“功勋企业家”第一名。这一光环背后,有一组惊人数字:2011全年,东岳集团入库税收13.69亿元,同比增长291.14%,纳税总量位居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第一名,连同CDM项目直接上缴国家财政的5.93亿元,年度为国家财税贡献19.62亿元。企业的销售收入、出口创汇、实现利润等各项经济指标也均创历史最好水平。是什么让东岳集团突飞猛进?这几年,它展现给我们一条怎样的科技创新、内涵发展的轨迹?
依靠自主创新实现高端、高效发展,是东岳一直贯彻的理念,他们瞄准世界一流,加大研发力度。2011年,东岳开发的新型节能绿色环保制冷剂东岳三号获得国际统一编号,实现营业收入8亿元,R439A、DYR-5、R415b等混配环保制冷剂新产品成为了主导产品的替代生力军。PTFE高分子材料是东岳集团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上的主导产品,目前已经达到了4.2万吨/年单体和2.7万吨/年聚合物规模,产量占国内同行业的41%,仅2011年便新开发出了分散树脂DF-2046、分散浓缩液DF-302等新产品,并先后为40多家国内外重点企业提供优质专供料,2011年专供料销售占总销售量的34%。与清华大学等单位合作的酸法制备乙烯基硅油深加工、无溶剂制备高含氢硅油、低含氢硅油实验开发等一批硅材料也开始发挥效益。倍受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离子膜项目,2011年也进入国产化替代阶段,已经有6家单位使用,另有8家单位正在洽谈合作,使用效果完全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东岳立足自身产业优势,通过做强骨干产业、做深下游深加工,不断提高氟硅产业链的产品品质和价值。2011年以来,东岳先后完成了14个新建和配套项目建设,主要有高分子公司万吨五氟乙烷项目、绿色环保制冷剂系列产品扩产项目、8000吨/年混炼胶项目、2万吨硅橡胶等新项目及莱芜汶河氟化氢项目、园区引黄工程,使整个氟硅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延伸拉升。去年,东岳先后实施了44个技术进步项目,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规模没变,人员没变,却新增了1.4亿元的效益。一系列技术进行项目的实施,促进了生产技术工艺的提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抓好原材料配套,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开发下游高科技新品,东岳集团三管齐下建成了完整的氟硅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品群,市场竞争力和赢利能力大大增强,成为了我市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标杆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