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合作谋共赢——江苏高科技氟化工园发展探秘
作为新兴产业,氟化工产业近年来受到各地方政府的青睐,去年以来各地氟化工园区的建设也是风生水起,江西、内蒙古、辽宁、重庆、福建、陕西等省份纷纷出台了氟化工产业园规划。但是记者了解到,新建和规划中的氟化工产业园,绝大多数都是基础原材料的简单加工项目,而且配套的下游产业不完善,低质重复建设问题突出。那么,氟化工产业园到底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才能尽享新兴产业的盛宴呢?记者日前到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进行了采访,他们的一些做法或许会给后来者一些有益的启示。
站在常熟市福山塘河边,放眼望去,四周耸立着各式各样的蓝白相间的现代化大型化工生产装置,塔器林立、管道纵横,装置与河岸边绿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就是位于江苏常熟的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园区内除了中国的三爱富外,还吸引了国际上四大氟化工巨头在此落户。这里的每家企业都称得上是行业内一颗闪亮的珍珠,工业园区就像是一根强韧的丝线将这些珍珠串在一起,形成了完整、高效运转的产业链。
在常熟市的福山塘河两岸,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德新用手指着眼前的装置区,向记者介绍着园区的布局:“我们右前方的一片是杜邦(常熟)氟化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紧挨着杜邦的是三爱富的生产基地,再往后是苏威特种聚合物(常熟)有限公司;我们的左边是常熟三爱富中昊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中昊新材料对面的是法国阿科玛公司的装置……”面对布局合理而又错落有致的园区景观,沈德新告诉记者,这样紧密的布局十分有利于产业链上下游的衔接。
记者发现,法国阿科玛、日本大金、美国杜邦和比利时苏威——国际四大氟化工巨头一家不少地出现园区中。而在园区的介绍材料中,记者还看到了一条清晰的产业链:常熟欣福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供应给常熟三爱富和阿科玛生产氢氟酸,常熟三爱富的氢氟酸供应给杜邦公司生产混配冷媒和聚四氟乙烯,阿科玛的氟里昂F22又供应给大金公司生产氟橡胶;杜邦的PTFE产品供应给苏威公司加工高性能的含氟聚合物。
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为什么能吸引如此多的国际巨头在次落户?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范国华这样认为:“突出氟化工的产业特色,围绕产业延伸,引导企业差异化协同发展的理念是园区凝聚力所在。目前,园区已经形成了氟化工基础原料规模化,中间产品系列化,下游产品高端化,上下游相互配套、环环相扣的发展模式。”
无缝对接的产业链,不仅仅体现在园区内的主产品上,对于副产物和余热的处理,园区也同样串成了一条可循环的链条。氟化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盐酸由常熟三福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氯化钙,副产氢氟酸由常熟市新华化工有限公司生产成各类氟盐;通过实施CDM项目,三爱富和阿科玛产生的温室气体F23得到合理的处置,相当于每年减排二氧化碳14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CDM项目;常熟欣福化工有限公司硫黄制酸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则供应给园区内其他的企业使用,蒸汽不足部分由金陵热电厂补充,园区实现了集中供热全覆盖。
完整清晰的纵向产业链为江苏高科技氟化学工业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横向的错位与协同发展,为园区的产业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园区实施的是错位发展战略,企业不搞面面俱到,通打通吃,而是只做自己最有比较优势产品,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竞争。”范国华告诉记者,“比如上海三爱富只生产四氟乙烯单体,不做聚合;杜邦常熟公司只做聚四氟乙烯,不做单体;常熟振氟新材料有限公司只生产偏二氟乙烯,不生产聚偏二氟乙烯;吴羽常熟只生产聚偏二氟乙烯,不生产偏二氟乙烯单体。”
近年来,园区内企业间协同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趋势。企业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供应与采购的纵向合作,横向的联合与合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将各家企业的研发、产业化和销售优势整合到一起,从中获得效益的最大化和利益的双赢。新型汽车空调用制冷剂F1234yf是美国杜邦研发的科研成果,杜邦将这一成果移植给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公司,由中昊新材料公司完成产业化,建成年产6000吨生产装置,产品则由杜邦公司统一销售。
“我们希望看到这种利用各自优势实现双赢的合作项目越来越多地在园区中涌现。”范国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