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高端产品的创新能力,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氟化工企业要牢牢把握《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战略机遇,积极进行新的探索,找到增量突破点,走出一条跨界转型的新路子,实现新能源电动汽车梦。”8月25日,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世江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记者了解到,多氟多是一家专业从事无机氟化盐产品研发、生产和经营的氟化工企业,主导产品为冰晶石。多年来,多氟多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到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理念,走出了一条打破常规的创新之路。现在,多氟多在氟和锂方面的研究和技术积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制造2025》提出,在现代煤化工、基础化工、新能源、新材料领域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在新能源、新材料、精细化学品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这给发展氟化工行业指明了方向,对解决结构性过剩等问题提振了信心。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氟化工企业要打破思维定式,树立跨界思维,强化借力打力、隔山打牛的能力和本领,引领企业进入新领域、高境界。”李世江意味深长地说。
谈到为什么要打破定式、跨界转型?李世江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白炭黑到高分子比冰晶石,再到无水氟化铝,从铝用氟化盐到电子级氟化盐,从传统氟化工到以个人能源宝、家庭能源箱、社会能源系统为诉求的新能源体系,从无机氟化物到有机氟化物,多氟多一直在氟化工新材料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实现了一次次华丽转身。然而,多氟多在发展中也遇到了诸多难题和困难。
李世江介绍,尽管氟化工属于新兴产业,比传统产业的困难小一些,但氟化工行业产能也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另外,资源趋紧、供给结构失衡、周期性明显,信用品质较差是当前氟化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氟化铝、冰晶石、制冷剂等主流产品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因此,氟化工行业必须向新材料、新能源等方面转型、发展,这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否则,企业将会停滞不前,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新能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要跨界思维、跨界转型,积极探索新的模式,由氟化工产业向电动汽车等新能源产业方面转移。”李世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8月6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在多氟多调研时说,要抓住锂电池市场良好、效益良好的机遇,尽快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积累资本、积累人才,进而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把发展电动车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加强研究论证。
郭庚茂的讲话进一步提振了李世江造车的信心。那么,氟化工企业为什么要造新能源电动汽车、如何造新能源电动汽车呢?
“对新能源汽车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决心最大、支持最大的产业。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其核心就是加快推进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因此,从氟化工产业和多氟多的优势来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战略选择,是正确的道路。”李世江说。
记者了解到,多氟多公司于2010年5月上市,并于同年战略投资动力锂电池产业,成立多氟多(焦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2014年确立了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核心,以储能、电动自行车等领域为辅助,建造全新商业模式的新能源产业链。至今,多氟多已经拥有包括正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原材料在内的动力锂电池完整产业链。尤其在六氟磷酸锂方面,多氟多以年产3000吨占据全球第一位置,充分具备规模和质量优势。据悉,多氟多动力锂电池现有年产能1亿安时,到年底达到3亿安时的产能,到2016年将实现年产6亿安时,2020年将形成10gwh的年产能。今年5月,多氟多收购国内老牌汽车厂商河北红星汽车69%的股权,成功进军新能源整车制造领域,打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最近,多氟多在河北召开了新能源汽车发展论坛暨多氟多河北红星汽车供应商大会,邀请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多名专家对多氟多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优势以及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前景等进行探讨。所有这些都为多氟多进军电动汽车行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记者了解到,多氟多目前已具备了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优势:领先的动力锂电池研发生产能力,超过1万辆装配多氟多锂电池的电动汽车实现锂电池零故障行驶;依托河北红星汽车形成整车及主要结构成型件研发和试制试装能力;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能提供新车入户、安全监测、电池回收等规范的市场服务。在技术路线上,多氟多从行业趋势及自身优势出发,将纯电动汽车作为主要发展方向。
目前,多氟多已经建立起清晰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充分发挥多氟多和红星的技术优势,整合好行业资源;建立完备的产品供应链体系;用好红星现有的产能和车型;在红星现有车型资质的基础上,积极开发新车型;利用车联网和大数据探索全新的商业模式。
“多氟多将动力锂电池和‘互联网+’高度融合,开发电池、电机、电控一体化的电动汽车动力总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奠定了基础,逐步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国梦。”李世江信心坚定地说。